獻禮建黨百年 | 北京建院原創設計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亮相
鑒筑
06-19
2021
新華社北京6月18日電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18日前往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參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并帶領黨員領導同志重溫入黨誓詞。
新近落成的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巍然矗立,氣勢恢宏。下午3時20分許,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同志來到這里,步入展廳參觀展覽。
為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黨中央決議建設一座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的經典建筑,作為展示中國共產黨奮斗歷史的精神殿堂和廣大黨員和群眾的黨史學習教育基地,從而激勵人民認識黨、學習黨、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精神。2018年初,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得到中宣部關于黨史展覽館的設計邀約,經過與國內頂尖設計院校、機構的三輪角逐,最終贏得黨史館的設計任務。
項目概況
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位于北京市朝陽區奧林匹克公園中心區,大屯路與北辰東路交叉口西北角,坐落于文化建筑群之中,北側有建成的中國科技館,西側毗鄰同步建設的中國工藝美術館。 展覽館總建筑面積147044平方米,高50.5米,地上7層,地下3層,主要涵蓋陳列展覽、展陳預備、教育與服務設施、政黨交流中心、藏品庫房與藏品技術、業務研究用房、后勤保障、集散廣場與配套服務設施、安全保衛用房等功能。
創意構思:“紀念”與“傳承”的有機結合
展覽館布局中心對稱,層次分明,空間恢宏大氣。建筑采用傳統柱廊式結構,承襲人民大會堂、國家博物館等開國經典建筑的文化基因,通過厚重的實墻和挺拔的柱廊承托頂冠,形成簡約、大氣、質樸的建筑意向。建筑細節造型上充分體現中華文化特征,具有一定的歷史傳承性;內部結構符合時代對展覽館的功能要求,盡最大可能突出了展覽空間,實現紀念性、傳承性與實用性的有機結合。 根據展覽建筑需呈現的內容連續、專題繁多、人流持續的特點,設計上采取展廳平面標高逐級提升、循環向上的組織方式,既帶來獨特的觀展體驗,又提高了展陳空間的使用效率。這種組織方式也象征著螺旋上升的革命道路不斷走向新高度。 在建筑建造技術上,工整的模式充分體現了建筑的莊重感。雙軸線對稱的形式使建筑更具有中國傳統精神。建筑主入口位于東西向軸線,這條軸線具有導向型、對稱性的特點;另外一條軸線位于由南向北、由低到高向上的一條動線上,這條軸線具有非常強大的感染力,人們在向上一層層行進中會產生一種儀式感、崇敬感。 展陳功能是向觀眾展示黨的百年歷史、體現建筑內涵的核心要素。通過采用符合現代展陳理念的連續展陳流線的設計,組織了一條螺旋上升、循環向上的參觀流線,創造了一種獨特的觀展效果。參觀流線從一層前廳開始,順時針循環觀展之后,沿著中軸線上的臺階和扶梯轉換標高,通過逐漸的空間轉換,形成層層遞進、由下而上的展覽動線。這種組織方式也象征著螺旋上升的革命道路不斷走向新高度。
在加強對外交流、接待的使用功能方面,建筑首層設置了供序廳舉行重要活動時配備的五間休息室,六層設置了可供1000人舉行大型交流活動的紅色大廳,周圍配有三間休息室,針對不同區域的功能房間,設計了不同的到達方案。將內部辦公區域設置于展廳之上五至七層南北側,通過不同的出入口和豎向交通保證與公眾流線的相互獨立。 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已經展現在世人面前,沉穩端莊的造型和挺拔向上的柱廊,承襲了人民大會堂等開國經典建筑的文化基因;逐級上升的展覽空間,全景展現了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帶領我們國家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完善的公共設施和無障礙設施,實現了人性化服務的理念;綠色低碳等新技術凝聚了中國建筑業發展的最新成就,代表新時代的建筑風貌。
時間回到1958年,獻禮建國十周年、展示新中國建設成就的人民大會堂,其設計單位就是北京建院;時隔一甲子,北京建院將前沿的建筑理念和建筑技術再次注入這座展示中國共產黨奮斗歷程的豐碑式建筑,這是我們的使命,也是我們的榮耀。
項目總負責人:徐全勝 設計總負責人:邵韋平 建筑專業負責人:邵韋平、徐全勝、劉宇光 結構專業負責人:束偉農 設備專業負責人:張鐵輝 電氣專業負責人:孫成群 設計顧問:馬國馨、劉力 建筑團隊:吳錫、周澤渥、王釗、楊曉亮、趙靜、李曉旭、王鵬、呂娟、王偉、趙琪 結構團隊:陳林、耿偉、李偉強、卜龍瑰、王翰墨、姜子洵、龐巖峰、蔡雨婷、王偉、池鑫 設備團隊:牛滿坡、劉強、林偉、王魯鵬、張成、艾夢雯 電氣團隊:陳鐘毓、孫錚、溫嘯晨、張琦、康凱 幕墻顧問:白飛、徐濤、劉文 BIM團隊:林衛、夏寧、梁楠、馮星波、周蕓、趙冬梅、劉衛昕、鄭楠、孫鵬輝、王雁飛 經濟團隊:蔣夏濤、高峰、李琳琳 綠建團隊:包延慧、趙天、王肖肖、金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