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城市治理與更新新格局 | 北京建院北京責任規劃師實踐

資訊

06-29

2021

       隨著北京城市發展從增量時代跨入存量時代,以責任規劃師平臺為抓手推動城市更新逐漸成為解決城市發展,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的有效途徑。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積極投身北京責任規劃師工作,深耕北京市重點區域城市更新,深入社區基層,發掘鮮活問題,凝聚各方共識,統籌城市更新,依托專業技術優勢,促進鮮活落地場景逐步實施與可持續運營,與各方一道共同探索“共謀、共建、共享、共治”的社會治理新格局。

 

歷程回顧


海淀區街區責任規劃師


       2018年初,中共北京市海淀區委員會、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政府和北京市規劃與自然資源委員會海淀分局正式開始海淀區全職責任規劃師制度試點。北京建院積極響應,派駐規劃師和建筑師分別在海淀區海淀街道、中關村街道、紫竹院街道、北下關街道四個街道開始責任規劃師工作。




       責任規劃師充分融入街區,突出專業優勢、依托團隊支持,完成了城市片區更新、街區與公共空間環境整治、便民服務設施建設、居民共建共享等大量責任規劃師實踐工作。在海淀區工作的三年間,團隊成員先后榮獲2019年北京市優秀責任規劃師、2020年北京市級優秀責任規劃師、2021年海淀區優秀責任規劃師稱號。



城市副中心11組團責任規劃師


       2020年,隨著北京市城市副中心張家灣設計小鎮的規劃與建設,北京建院第六建筑設計院團隊在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通州分局統一部署下,與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共同組建了城市副中心11組團責任規劃師團隊,深耕城市副中心規劃與建筑設計,著力推動組團內設計小鎮規劃落地與城市副中心統籌建設發展。

 

       副中心11組團北鄰城市綠心,西接環球影城,資源稟賦獨特。團隊深入挖掘張家灣古鎮文化內涵,推動古鎮文化復興;深入張家灣設計小鎮規劃研究,與通州區政府部門及駐區企業共同探索城市更新在小鎮的落地與可持續運營發展。在南部的美麗鄉村建設地區,團隊展開了調研摸底工作、針對特色區域和組團內部展開了不同類型的技術咨詢工作、積極與居民和村干部溝通,開展責任雙師宣講會等總結宣傳工作,將建筑專業優勢融入到副中心城市發展的大格局中,將責任規劃師工作作為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的積極幫手、有效抓手和得力助手。


 

       在多年責任規劃師實踐中,團隊深入海淀區與城市副中心這兩個北京城市更新的典型地區,結合責任規劃師優勢政策機制,憑借專業技術力量,依托團隊持續助力,逐漸探索建筑設計與新總規背景下城市建設發展相融合的城市更新北京經驗。

 

經驗探索


堅持黨建引領,發揮團隊綜合技術優勢


       城市建成區更新實踐中,責任規劃師面臨成因復雜的現實問題,求解設計,深入調研,持續溝通與多專業協同并作。在工作中,責任規劃師團隊發揮黨建引領作用,通過黨組織、團組織號召設計人員,特別是年輕技術骨干參與責任規劃師相關工作,將責任規劃師由個體轉變為團隊,由建筑規劃單一專業轉變為全專業共同實踐,通過組織規劃、建筑、結構、機電等不同專業的設計人員深入街道走訪實踐,責任規劃師團隊著力探索街區更新鮮活問題的綜合解決策略,針對現狀結構、電氣設施老化與安全隱患、社區具體更新建設項目等鮮活具體的問題展開分析討論,與屬地政府、相關部門和居民共同研究有效可行的解決策略,發揮多專業協作技術優勢,探索最優解。



關注城市更新,深入基層發掘鮮活問題


       在街區實踐中,責任規劃師團隊逐漸建立起與屬地政府部門的協作默契,通過共同回顧規劃建設歷程、明確現狀更新本底、梳理區域發展要素、整理區域優勢資源、聆聽公眾使用需求等研究,逐步摸清問題成因、因地制宜提出解決策略的研究框架。




 

      在北京城市更新的政策方向的指引下,團隊通過整合協調與綜合配置,優化區域功能、交通、空間、設施等資源,與多個街道共同建立起街區發展的綜合計劃,謀劃在先,統籌兼顧,循序實施,為街道打造更新的抓手平臺,推動城市更新在基層生根落地。

 

 

發揮專業優勢,統籌城市更新方案


       在中關村西區、張家灣設計小鎮這類復雜的城市核心功能區城市更新實踐中,責任規劃師團隊也和屬地緊密協作,共謀區域發展,在發展策劃與城市設計導則的基礎上,與屬地政府共同建設城市更新規劃研究平臺,梳理區域規劃與發展歷程,深挖區域問題成因,探索問題解決策略,協調政府、業主、專家學者與社會民眾形成區域更新共識。

 


       在更新實施過程中,面對管理機構眾多,參與部門復雜,成果融合困難的現實情況,責任規劃師團隊充分借鑒北京建院在大型復雜工程的項目管理經驗,統籌、協調、匯總交通、市政、園林等各類主管部門的各類設計成果,逐漸形成區域建設“一張藍圖、一個標準、一套制度”的模式,助力城市更新有序展開。



 

       在具體更新事務中,責任規劃師團隊充分發揮專業優勢推動城市更新,注重點、線、面綜合提升,完成大量城市空間節點實施設計具體工作,成為鮮活場景落地實施的重要保障。

 


突出共同參與,謀劃社會治理創新格局


       新時期背景下,新的治理體系正從強調由過去自上而下的管理,轉變為上下結合治理體系模式。在責任規劃師實踐中,團隊積極動員社會多方力量,通過組織多樣化的公共活動,使得政府、社會、居民形成互動體系,搭建“共謀、共建、共享、共治”的綜合治理新平臺,發揮社會團隊技術優勢,增強市民的社會責任感、城市歸屬感與自管理意識,實現屬地街區可持續更新能力建設。

 

       在海淀區紫竹院街道,責任規劃師秉持“公眾參與,共同設計”的理念,通過紫竹院街道,海淀實驗小學蘇州街分校、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北京建院共同參與合作,促成了海淀實驗小學蘇州街校區公眾參與項目。在以蘇州街校區的學生為設計主體的創新公共參與活動中,責任規劃師通過專業指導激發學生的設計思維,通過反復溝通了解學生的改造需求、設計想法,不斷完善設計方案,最終總結歸納形成最終成果,取得了多方共贏的良好效果。

 



著重落地實施,探索城市更新全周期可持續模式


       設計團隊在城市更新領域中的重要優勢就是能夠塑造鮮活的落地場景,并持續跟蹤,確保高效率高品質高質量實施。責任規劃師實踐團隊積極發揮技術優勢,采用伴隨式的更新模式,積極參與城市更新從規劃謀劃、落地實施直至后期運行的全過程,探索城市更新的可持續模式。

 

       在城市副中心張家灣設計小鎮規劃建設過程中,北京建院團隊全程參與了小鎮的規劃設計工作,并作為責任規劃師與各級政府部門緊密協作,持續跟進副中心設計小鎮樣板工程北京未來設計園區從規劃藍圖到落地實施全過程,依托城市與建筑技術優勢,深度參與區域城市規劃、建設、運營與管理的全周期更新環節。

 

       為切實推進張家灣鎮規劃建設,北京建院設計小鎮專班牽頭,制定了小鎮規劃建設重點任務清單,設計小鎮城市功能提質、公共空間提升、城市設施更新等,由于小鎮建設是持續性的城市更新工程,時間跨度較長,建議采用優先對城市公共空間和重要的功能提升部位展開導控性設計,建立城市更新的導則體系,打造北京未來設計園區生產場景樣板間和未來設計園區向東一公里公共空間樣板間等具體更新項目,推進小鎮更新持續展開。





 

未來可期


       展望未來,北京建院設計團隊將持續推動城市更新實踐,繼續推動責任規劃師實踐工作,突出在地優勢,突出學科優勢,依托責任規劃師制度優勢,深入基層,持續深耕,不斷探索總結城市更新的北京經驗。北京建院將持續與各級政府、社會力量與屬地居民協心聚力,持續改善城市品質,不斷提升市民大眾的滿意度、幸福感、安全感,積極投身參與建設“共謀、共建、共享、共治”的社會治理新格局。

 

海淀區街區、城市副中心11組團責任規劃師團隊:

黃新兵、楊蘇、李西南、袁曉宇、吳霜、邵偉、凌振豪、欒鑫垚

 



 


中文字幕无码专区人妻制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