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 07

桂林兩江國際機場T2航站樓

項目圖冊
  • 設計結束時間

    2015 年 08 月

  • 竣工時間

    2018 年 08 月

  • 建筑功能(地上、地下)

    航站樓、機電管廊

  • 用地性質

    機場用地

  • 設計使用年限

    50年

  • 建設用地面積

    5.9㎡

  • 總建筑面積

    99725㎡

  • 地上面積

    94434㎡

  • 地下面積

    5291㎡

  • 合作設計

    民航新時代機場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廣州分公司

本項目位于桂林市西南方28公里處的臨桂區兩江鎮,占地面積4.06平方公里,飛行區等級為4E。作為西南地區的一座國際航空港,T1航站樓于1996年建成通航,建筑面積5萬平米,可滿足年運送旅客500萬人次。2015年發改委批復新建10萬平米T2航站樓及站坪和陸側配套設施,以滿足2025年航站區1200萬人次旅客吞吐量。項目被納入了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70周年的重點項目名錄。


桂林機場現有一條跑道及一座T1航站樓及其場前配套設施。擴建工程在T1南側用地新建一座T2航站樓及站坪和場前配套設施。T2航站樓以10萬平米的建筑面積提供了年吞吐量850萬人次的國內、國際進出港旅客流程。集中式主樓與兩條直線型垂直指廊,提供了23~25個近機位接駁條件,挑戰了接駁效率的極限,用最少的建設量提供了盡可能多的航空容量,是國內機場航站樓功能效率的典范。 五個連續起伏的拱形曲面與進出港大廳—商業或中轉連接區域—指廊候機區和到達通廊的空間序列相對應,形成了由主樓到指廊的高—低空間過度,傾斜拱的設計實現了主樓120m的大跨度,整個離港層成為連續無柱空間。豎向分格的超白玻璃幕墻沿建筑立面舒展開。屋頂采用單層拱殼結構,五個高度遞減的連續拱覆蓋了主要的建筑空間,由多榀互相支撐的傾斜拱為骨架,頂部覆蓋單層拱殼結構和屋面構造系統,通過建筑結構一體化精細化設計,實現了結構構件直接成為室內裝飾要素。屋面采用雙層TPO防水卷材,裝飾層采用陽極氧化鋁單板,實現了良好的防水性能,并實現了自然真實的金屬質感和連續光滑的曲面效果。

建筑專業-設計理念與技術策略

桂林被冠以 “國際性旅游航運樞紐”等眾多頭銜,本項目作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70周年重點項目之一,承載了城市新門戶和帶動經濟增長的重大責任。在用地緊張、容量目標壓力巨大、與現狀銜接難題的背景下,采用單一空側、貫穿式陸側及新樓與老樓平行式發展格局,南端開放保留下一期建設靈活性,北端與T1航站樓在空陸側進行緊密便捷銜接,最大限度節省用地為遠期發展預留更大靈活性,并為T1與T2航站樓協同運行提供最大便利。


本項目五個連續起伏的拱形曲面與建筑內部空間序列對應,成對的傾斜拱形支撐實現整個離港層大跨度的連續無柱空間。豎向分格的超白玻璃幕墻沿建筑立面展開,首層采用氟碳噴涂鋁單板幕墻。屋頂采用單層拱殼結構以多榀傾斜拱為骨架,,頂部覆蓋金屬屋面系統,通過建筑結構一體化設計,結構構件直接成為室內裝飾要素。屋面創新采用輕型金屬屋面與卷材防水和金屬裝飾板結合的屋面構造系統,實現了結構底板作為裝飾板、屋面防水與裝飾雙層構造等多方面的創新,并申請相關專利,實現了良好的防水性能及自然的金屬質感和連續平滑的曲面效果。




結構專業-設計特點

廣西桂林國際機場T2航站樓,為廣西壯族自治區面向一帶一路的重點建設項目。航站樓總面積約十萬平米。地上三層,地下設置一層管廊層。建筑為U字型布局,東西長約353米,南北寬約372米。建成后旅客年吞吐量850萬人次。


新航站樓屋面采用鋼結構,下部主體采用現澆混凝土框架結構。下部主體柱網為9x9米柱網,中央大廳區域大量采用12x18米柱網;并設置大跨度預應力砼梁。


本工程基礎,采用泥漿護壁的大直徑鉆孔灌注樁基礎,持力層為中風化泥質灰巖。由于工程位于廣西桂林巖溶發育地區,要求逐樁進行施工超前鉆探,并根據每個樁的勘探情況,逐樁進行樁基礎設計,并在施工現場逐樁配合施工單位進行施工。


本工程上部屋蓋采用鋼拱殼體結構,最大跨度達120m,最大懸挑20m。所有支撐體系均采用大跨度鋼拱支撐(大廳內無任何結構鋼柱)。其中中心區采用傾斜方向相反的大跨度對拱支撐,指廊采用單片拱支撐。中心區拱軸方向隨屋蓋走向旋轉。屋頂鋼結構采用單層網殼結構,為建筑美觀,網殼采用環向梁與徑向梁成矩形的布置方式,網殼節點采用剛接節點。支撐拱與網殼之間采用斜撐桿過渡連接。殼體屋蓋的推力及豎向力通過撐桿傳至拱體,拱與屋蓋構件互為整體,受力合理。按照各桿件重要程度分別考慮支撐拱、撐桿、屋蓋環向桿件、屋蓋徑向桿件的性能指標。屋蓋投影面積約6萬平米。


在鋼結構大拱的拱腳基礎中設置對拉預應力拉桿,解決主要鋼拱的側推力問題。



暖通專業-技術特點

1)空調冷水系統采用6/13℃大溫差運行,減少系統流量,節省水泵能耗。

2)新風系統設排風熱回收裝置,熱回收效率不低于60%。

3)全空氣空調系統過渡季可加大新風運行,最大新風比100%。

4)全空氣變風量系統送、排風機均根據系統所需風量,進行變頻調速控制。



給排水、消防系統-技術特點

1. 衛生器具用水效率為國家現行有關衛生器具用水等級標準規定的1級;

2.水池、水箱溢流水位均設報警裝置,防止進水管閥門故障時,水池、水箱長時間溢流排水。

3.節水設備使用率達到100%。

4.航站樓電氣管廊采用高壓細水霧系統保護,將火災損失降到最低。



電氣專業-綜合效益

本工程上級35KV變電站向航站樓內每個開閉站提供相互獨立的兩路10KV高壓電源。航站樓設2個開閉站,4個公共變配電所,2個柴油發電機房。電力監控系統隨變配電系統實施。航站樓內一級負荷中特別重要負荷由發電機組提供備用電源;信息及弱電系統網絡與控制設備設置不間斷電源裝置UPS。航站樓內變頻設備多。專項系統多,駐場單位多,需求不盡相同。航站樓空間復雜,機電系統多,線路敷設超長復雜。公共空間照明配合照明顧問與建筑效果具體實施。本工程在低壓配電系統中第一級電源進線、變配電室各出線回路上、以及業主運行管理需要的重點監測回路上,設置計量或測量儀表,對用電負荷進行連續監測。各場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高于現行國家標準規定的目標值。變配電站盡量靠近負荷中心以縮短配電半徑并減少線路損耗。航站樓規劃IBMS,通過管理相關的內外部系統集成架構一個標準化、有限開放式的系統。IBMS應符合整體業務管理及網絡模型規劃需求,并滿足對其接口、配置及功能的要求。包括:建筑設備監控系統;照明監控系統;電梯監控系統;電力監控系統等。信息集成系統建立生產運行系統數據的機場營運中央數據庫(AODB),并建立提供外部系統接口的智能中間件平臺,從而將各自有獨立的應用服務器和本地數據庫的外部系統進行統一接入和管理。合理選擇光源和高效率的節能燈具;設置智能照明控制系統,采用照明節能技術和管理相結合,減少航站樓照明系統日常運行的用電量。結合亮度傳感器設置,控制燈具的點亮時間,充分利用自然采光照明。照明功率密度值LPD符合要求。變配電所在航站樓內的合理布置,盡量靠近負荷中心。建筑設備監控系統的應用。

設計總負責人:

設計總負責人:

劉琮,田晶

項目經理:

崔屹巖


建筑專業-負責人

田晶、王曉群、門小牛、黃墨、宋罕偉


結構專業-負責人

陳清、陳林、趙胤

設備專業-負責人

金巍、李大瑋、安欣

電氣-負責人

楊明軻、康凱、權禹


國家優質工程獎;

中國建筑學會建筑設計獎

中文字幕无码专区人妻制服